首页
>教学建设>专业建设

护理专业

发布时间: 2014- 09- 24 09: 54浏览次数:

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护理专业

 

一、项目概况

1.项目简介

护理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2009年立项并开始建设。

建设的目标:根据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工学结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满足护理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的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高技能护理人才,并为同类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持。

建设主要内容: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以护理岗位胜任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6门优质核心课程,整合医学基础课程,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完善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资金共80万,其中省财政拨款40万用于校内实践基地的设备采购,学校配套40万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等既定的预算进行,已全部执行完毕。

2.进展与管理

通过四年左右的建设,形成工学结合、 “三位一体”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以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中心、技能素养并举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为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满足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浙江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并实施了《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专业实践暂行办法》、《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双师素质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实施办法》创新双师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机制。

二、完成情况

(一)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

第一学年为基础学习领域,根据职业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并结合护理岗位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知实践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第一个寒假进行预见习活动;第二学年为专业学习领域,根据培养专业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要求进行护理基础、健康评估、临床护理、老年护理等教学,并进行有关职业认同、职业习惯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的学习理论和实践有时穿插进行,有时齐头并进,在第四学期末进行为期三周的教学实习;第三学年为拓展学习领域,通过顶岗实习,借助医院真实工作任务,完成护理工作过程中各能力的有效融合与提升,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为社会认可和欢迎的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途径

学校与医院联合实施教学;教学环节与医院护理工作过程贯通;仿真实训与顶岗实习对接;课程考核与职业考核对接;引进医院护理文化,学习医院护理价值观与护理精神,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3.建立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明确委员会的章程,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和运行评价机制;确定了校院紧密合作的7家医院;建立了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护理专家和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岗位能力培养渗透学习全过程;教师到护理岗位顶岗实践,参与护理工作全过程。

(二)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以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中心、技能素养并举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1.开发了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对浙江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一线护士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护理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开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人文关怀和职业素质相关内容作为隐性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

2.建设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按“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强调基础为专业服务,为岗位服务的理念。具体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相关内容建设为实用人体形态学。遵循“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原则,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相关内容建设为实用人体机能学。这样不仅减少了课时,更使并结合护理岗位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知实践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

根据行业专家对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和临床一线护士岗位的职责要求,选择与护理工作岗位知识需求并与护士执业考试紧密衔接的课程作为优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核心课程内容编排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建设《护理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实务临床处置》等6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省重点建设教材6本,建成校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

(三)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采用“外引内培”、教师自我发展等各种途径,扩大国际护理教育视野,优化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出在行业中有影响的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能力强、护理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8名,专任教师36名,其中“双师”素质教师32名,比例达89%,聘请兼职专业教师87名。

1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1名

从学校选拔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临床实践及出国培训等途径,成为具有国际护理视野,在护理行业有一定影响力,能把握护理专业发展方向,并对护理专业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

2.培养13名骨干教师

选拔13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有护理教学经历的教师作为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国内外高校、医院进修访学,拜国内护理专家为师等,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骨干教师能胜任课程建设与教学教改,能主持各级科研项目和教改课题,能下临床顶岗。

3.聘请210名兼职教师

严格执行兼职教师聘用制: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临床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医护人员中2010年聘请31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部分课堂教学任务,160名兼职教师承担学生课间见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根据教学评价情况,2013年进行一定的调整,聘请31名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部分课堂教学任务,210名兼职教师承担学生课间见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

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每位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提高兼职教师的授课能力,保证护理的教学质量。

4.建设“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制定教师顶岗实践的实施方案:初级职称教师,任职期内平均每年不少于3个月;中级职称教师,任职期内平均每年不少于2个月;高级职称教师,任职期内平均每年不少于1.5个月。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聘请国内外知名护理专家来校讲学,提升教师素质。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1.校内护理实践基地建设

在四年期间共投入415万进行校内模拟医院的建设,根据护理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为指导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彰显人文、初具规模的仿真护理实训基地,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提供一流的场所,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型、开放型、共享型和校企合作型的实训基地。

(1)整体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护理实训基地面积扩大到8732 m2,护理病床增加到100张,已建立有特色显明、设置规范的8个示范性护理实训区:基础护理技能实训区,急救和ICU技能实训区,外科和手术技能实训区,内科和健康评估实训区,康复技能实训区,妇儿技能实训区,眼科和耳鼻喉科技能实训区,临床技能考核区。

(2)人文环境建设。

实践基地强化护理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展示护士楷模画像、行为规范、护生誓言、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及主要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心、责任心。

(3)基地管理。

在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值班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践基地对学生实施全程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及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及时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

(4)实训软件开发。

为了提高实训效果和强化护理实训管理,通过实训软件开发,完善虚拟训练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的自主训练和自主管理创造条件。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1)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分管副校长领导下,由实践教学管理科和护理系业务副主任、专业负责人、专业老师、医院护理部共同负责实习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制定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使实践基地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专业教师的实习指导作用,每位专业老师都固定联系4~5个实习医院,在护生顶岗实习期间,专业老师对护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指导,既要讲解实习的目的意义,组织纪律性,又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护生热爱护理事业,不怕苦、不怕累,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指导护生处理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为护生毕业后独立解决临床问题奠定基础。除了实习小组长月报制度,专业教师按规定至少每月一次的专业制度;专业老参加的实习出科考试,保证专业老师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护生的学习动态。护理系把专业教师参与顶岗实习管理作为专业教师的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并规定专业工作的流程,通过对医院和护生的了解,评估专业老师的工作情况后给予一定的后期实习管理津贴。

(2)完善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

专业负责人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习大纲。由医院护理部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安排实习计划到具体的病区,各病区安排学生的带教老师,由带教老师带领实习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各带教老师详细记录实习中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并由作出评价,学生在出科时完成出科考试,当出科考试合格时,可进行下一病区的实习,依次进行,最后学生完成所要求的实习计划,完成顶岗实习。

(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护理教育教学资源,拓展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省内同类院校在;为省内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提供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为社区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居家护理等服务。

1.校校共建

与本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衢州学院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

2. 技术服务

每年为省内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提供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为社区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

3.社会服务

我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不仅为我校学生的教学提供教学保障,还向全省开放,开展培训、考核工作,我校的实训基地为浙江省医学类、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大赛提供场地,为滨江高教园区6校共享选修课学习、为社会培养养老护理员、专升本课程培训、为社会提供健康咨询及检查服务等

三、建设成效

通过四年的特色建设,极大提升了专业水平,如培养的学生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教师队伍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为服务健康浙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将专业建设的成果辐射至新疆。具体如下:

(一)形成工学结合、 “校、行、院三位一体”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以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中心、技能素养并举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为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满足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浙江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建成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专业带头人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奖、浙江省专科护士培训专家委员会专家、2013年成为浙江省护理学会副秘书长和省老年服务业协会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专任教师43名,高级职称比例62.7%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共9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8人比例≥88.89%。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39人,比例90.7%%。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含企业挂职锻炼累计2年及以上)的达100%

任课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强,教学水平普遍较高。专业基础课及主干课共15门,其中12门由高级职称教师主持,比例为80%;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来校授课833学时,临床带教5760学时,共达到62.5%。专业教师科技开发、社会服务能力较强,建设期间共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研的校级科研、教学改革基本项目18项。

(三)共建职场化和教学化功能兼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护理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为指导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彰显人文、初具规模的模拟医院,生均实训设备值达到2.6万元,生均实训工位数达到1.4个,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管理规范,运行良好;实训开出率达到100%,经费投入有保证;校外77个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企业指导人员指导效果好,长期稳定、运行良好。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100%

(四)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以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中心、技能素养并举的护理专业课程体

建设专业基础课《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专业核心《护理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实务临床处置》等6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课程标准8门,省重点建设教材6本,编写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建成校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有6本自编讲义。能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或教育部规划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比例95%。专业课由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上课的比例90%。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专业课程占100%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如课程《护理实务临床处置》,以临床常见的疾病为导入任务,在模拟职场环境中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提高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学生的课程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力型,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五)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手段先进,执行严格;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大、效果好;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性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校内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推行教考分离。

(六)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

2013年新生报到率为99.23%2012年录取平均分文科388分,理科381分,列全省同类院校录取分数线第一(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文科365.9分,理科350分;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文科351分,理科340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文科375分,理科364分)。护理专业2013届的就业率99%,对口率97.64%

学生获新苗计划8 ,“挑战杯” 二等奖3 ,浙江省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9人,国家级二等奖1

就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如2012116《杭州日报》滚动新闻版报道了“喝醉了酒掉入河中 路人和护士接力相救”的感人事迹。此文报道之后,我们了解到我校护理系0949班实习生张杭同学就是其中的接力相救成员之一;2012年孔彩虹、顾俊杰、孙丹校友被评为杭州市“十佳护士”;2013年张燕湖荣获杭州市工会系统“最美女职工” 十佳优秀展示奖;2014年华刘慧校友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养老护理员”。

(七)特色建设即服务健康浙江

我校的护理专业培养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为优势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教师服务老龄化社会的的能力和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开发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为特色的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中心、技能素养并举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教师服务老龄化社会的能力不断加强,现已有12名教师获得养老护理员等考评员资格,并不断服务社会,如通过送知识到基层如丽水市民政局长工作例会暨养老服务培训会、衢州市开展老年护理知识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培训;培训养老护理员累计600余名,考评养老护理员700余名,协办省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两届,辅导省养老护理员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全国第一名”、“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系也已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养老护理员、育婴员三到五级培训基地。

(八)特色示范辐射作用

专业建设的成果不仅对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提供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与省内同省内的同类院校进行资源共享,为本省的健康服务做出积极的努力,还为新疆的示范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22013两年护理专业与支援新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派周彩华老师作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建设负责人,主要帮助护理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的目标落实。整个援建工作除了周彩华老师在阿克苏以外,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援助团队,由吴丽慧副校长领导,张玲芝、张大然负责,成员由沈懋法、何路明、李光兰、王飞、邬维娜组成。援疆期间指导完成护理、检验、康复治疗技术3个专业的专业论证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制定;指导实施3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医学系20门核心优质课程的整体课程说课及20门课程网站建设,其中指导的《内科护理技术》课程获得2012年新疆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也是该学院唯一的能冲进省级立项的一门精品课程;2012年底指导系部成功申报了《医学影像技术》一门新专业;指导系部实训基地建设,制订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推行24小时开放式实训,成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指导医学系首次完成5.12国际护士节大型授帽仪式等系列活动;为加强工学结合、校院合作,周老师和系部领导一起走访了阿克苏地区、市、县多家医院乃至乡村社区,通过努力,建立起6家校院网站建设平台,达到校院双赢作用。指导护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实现了阿克苏地区乃至新疆职业院校在全国高职护理技能赛事上“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