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省特色专业
(一)项目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根据医学影像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影像技术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省特色专业建设,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医学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需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1.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以医学影像技术一线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建设实用性强,职业氛围浓厚,校内、校外互补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践教学环境,做强做精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方向定位更加准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为特色,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立足杭州,浙江一流,面向全国”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高专特色专业,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1)加大课程体系与设置改革,进行课程的整合,逐步建成与工作岗位技能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建成适应现代影像行业发展的实验实训课程数字化网络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写适合数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校本教材。
(2)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基于PACS教学系统的数字仿真实验实训中心一个,与医院合作达成资源共享,该中心目前在国内高职高专是唯一的,具有明显的特色。
(3)联合医院,编写有特色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为依据突出技能的校企合作教材一套。
(4)建成一支有双师素质的,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及业务水平的教学团队。
(5)逐步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特色专业。
在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要进一步理顺建设资料,将各子项目围绕重点专业的指导思想进行提炼,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要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习基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尤其是影像实训和断层解剖教学,推进辐射作用;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高职教育理念的推进。
建设思路:
(1)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办学条件,以提高教学质量。
(2)突出特色,建成基于PACS教学系统的数字仿真实验实训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影像数字仿真实验实训中心投入使用,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突出两大特色”,是指本突出“校、政、企、研”的职业技能教育办学特色和“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创新素质教育特色。突出职业技能办学特色,即以行业为依托,建立学校、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四方共建,坚持专业发展与影像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与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互为提升的特色办学模式;突出创新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特色,即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现状,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自我约束力,开发创造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和院校(企)合作程度,使学生具有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2006年与浙江省肿瘤医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二年级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和附属二院放射科进行影像仪器设备和技术见习,进行一系列的校院(企)合作办学。
(4)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专业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和发展,“重点发展多个专业方向”,是根据本专业的办学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医学影像技术、B超与放射治疗技术等专业方向。充分利用覆盖多个市区的实习基地,坚持“校、政、企、研”的办学理念,立足于杭州,“面向全国”医学影像行业搞好专业建设。
(5)注重培养能力
“着重培养四种能力”,是指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医学影像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建成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体系与设置改革。开设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岗位技能课程,进行教材建设,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整合部分课程,推行无界化教学。联合医院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实现与合作单位的医学影像教学资源的共享, 开发的教学图像库,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特色。设置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岗位技能课程:开设医学影像设备学、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检查与诊断技术、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 、放射治疗技术、介入放射技术、核医学等课程。
(2)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的改革。
(3)进行“双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注重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进修培训,不断提高现有教师专业水平,更新知识,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将行业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
(4)进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大校院(企)合作程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建成在国内高职高专中具有领先水平的基于PACS教学系统的数字仿真实验实训中心1个;X线摄影实训室4个;B超室一个;在原有“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建“顶岗实习”基地,进行一系列的校院(企)合作办学。
联合公司,开发虚拟实训软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数字化网络化实践教学的方法,尝试实验室(实训室)为主课堂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操作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有效地满足了专业建设的需要,加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力度。
(5)教学管理改革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教学管理改革,规范教学秩序,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监督机制。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每年进行报到率,就业率的统计分析,就业后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等用人单位的回访调研,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课程方案。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建立志愿者团队,进行对社区老年人宣传医学知识,咨询和医疗服务等服务社会的工作。开展各种培训班,开展社会服务。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